警惕!封坛酒“圈粉”是真香还是营销套路?内行人揭秘!
封坛酒“圈粉”无数?我看未必
文章开头就用“人间最美四月天,美酒封藏正当时”这种老掉牙的句子,说实话,有点倒胃口。现在都什么年代了,还来这套?洋河股份在济南搞了个什么“封坛酒鉴赏会”,还说什么“梦之蓝、蓝色经典、苏酒”三大封坛产品让嘉宾赞叹不已,实力“圈粉”。 恕我直言,这种自卖自夸的调调,实在让人怀疑。
“消费者抢购”?不过是饥饿营销的套路
文章里说,洋河封坛酒自杭州、石家庄巡展以来,就引发消费热潮,济南站更是“未开场便迎来认购长队”。 真的有那么火爆吗? 我更倾向于认为,这不过是商家精心策划的一场饥饿营销。先放出少量产品,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,再通过媒体宣传,吸引更多人跟风购买。
文章还引用了消费者李先生的话:“这酒既有文化底蕴又很实用,搬新家这么重要的时刻,用它来和亲朋好友共庆再合适不过!” 这话说得倒是挺溜,但总觉得有点官方,不太像普通消费者会说的话。
“可品鉴、可收藏、可传承”三重价值主张? 呵呵,现在什么东西都能跟文化扯上关系,仿佛不这么说,就显得没档次。 封坛酒说白了就是一种商品,能喝就行了,非要赋予它那么多意义,是不是有点过度包装了?
那些镌刻在陶坛上的鎏金铭文,与其说是“绵延千年的封藏文化”,不如说是商家为了提高产品溢价而搞的噱头。 消费者买的是酒,不是历史书。
专家赞赏?背书罢了
文章接着说,专家们对洋河封坛酒赞不绝口,说它“香气浓郁,醇厚丰满,高而不烈,更加平衡、干净,充分体现出绵柔型白酒的典型风格”。
拜托,这些专家的话听听就好,千万别当真。 他们拿了商家的钱,当然要说好话。 更何况,白酒的口感本来就很主观,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,专家的话又能代表什么呢?
文章还提到了洋河构建的“品质金字塔”,什么“100万吨储酒规模”、“23万吨陶坛老酒”、“1084名酿酒师”、“200余名品酒师”、“39位国酒大师”…… 一堆数字砸下来,确实挺唬人的。
但问题是,这些数字真的能保证酒的品质吗? 规模大就一定好吗? 人多就一定厉害吗? 恐怕未必吧。 决定白酒品质的关键,还是酿造工艺和原料。
“文化盛宴”?一场精心包装的商业秀
文章最后说,洋河要举办第十二届封藏大典,还邀请了著名诵读艺术家徐涛。 呵呵,这摆明了就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商业秀。
“用手工班宴请世界宾朋”? 这种口号喊得震天响,但实际上呢? 还不是为了吸引眼球,提高品牌知名度。
什么“类神话舞台电影、爆笑喜剧、神秘嘉宾单曲首发”…… 这些跟酒有什么关系? 分明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,吸引更多人参与。
“消费者早已用热情铺就通往封藏大典的红毯”? 这话说得也太夸张了吧。 我看他们铺的不是红毯,而是通往商家钱包的路。
总而言之,我对洋河封坛酒的“圈粉”现象持保留态度。 我认为,这其中既有产品本身的因素,也有商家营销手段的功劳。 消费者在购买时,一定要保持理性,不要被那些华丽的辞藻和噱头所迷惑。
本文 timi45.com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s://www.timi45.com/post/1781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