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市险企年报大揭秘:回暖假象下的五大惊天内幕!
保险业“温度计”失灵?上市险企年报背后的真相
最近上市保险公司扎堆公布年报,从业人数又成了焦点。这玩意儿,行内人爱叫它“行业温度计”,好像人数多就代表行业红火。但我就纳闷了,这“温度计”真准吗?
代理人数量企稳假象:饮鸩止渴的自救?
代理人人数,尤其是寿险代理人,那可是各大保险公司的命根子。个险渠道嘛,说白了就是靠人头堆出来的保费。年报里说代理人数量止跌回升,平安甚至还涨了点,新华、太平跌幅也放缓了。乍一看,好像日子要好起来了?
别急着乐观。这“企稳”,搞不好是饮鸩止渴。保险这行,说穿了就是卖人情,靠忽悠。代理人素质参差不齐,为了业绩无所不用其极,坑蒙拐骗的事儿还少吗?数量上去了,质量呢?有多少是真正懂保险、能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的?恐怕大部分还是想着怎么把客户口袋里的钱掏出来吧。这种“企稳”,说白了就是把更多人拉进火坑,然后一起忽悠客户。
被忽视的内勤:稳定剂还是慢性毒药?
比起代理人,保险公司的内勤队伍往往被忽视。他们是外勤的“管理者、支持者、服务者”,听着挺高大上,其实就是一群螺丝钉。内勤的人数和结构变化,同样能反映行业的变化。这几年,内勤也在缩编,不过最新的数据说下滑速度放缓了。内勤人均收入还提高了?这倒是新鲜事。但是,这真的意味着内勤的日子好过了吗?还是说,这只是裁员之后,幸存者的“福利”?
数据迷雾:内勤规模放缓背后的真实动因
年报上的数字,永远是经过精心包装的。内勤规模下滑放缓,真的是行业触底反弹了吗?我看未必。
表面放缓:数字游戏掩盖的危机?
从绝对数量上看,人保的员工总数仍然是第一,平安紧随其后。但别忘了,这些都是“瘦身”之后的结果。平安三年少了四万多人,平均每年接近一万五!去年“只”少了六千多,就叫放缓了?这逻辑我实在无法苟同。就好比一个人得了重病,本来每天恶化,现在隔天才恶化一次,难道就庆祝病情好转了吗?
人保的员工数量“基本企稳”?呵呵,在一个超过十七万人的基数上减少几百人,根本不值一提。这只能说明人保的“稳定”,仅限于表面。背后可能隐藏着效率低下、人浮于事等更深层次的问题。
所有制差异:国企的“稳定”与民企的“效率”?
平安员工数量下降最快?年报的解释是“民营企业流动性大”。这话说得倒是好听。难道国企员工就不想跳槽吗?恐怕更多的是“不敢”。人保、国寿这些国企,员工流动性小,与其说是员工忠诚,不如说是体制束缚。铁饭碗虽然稳,但往往也意味着缺乏活力和创新。
平安作为民营企业,员工流动性大是事实,但背后恐怕还有更残酷的原因:为了追求利润,只能不断裁员降薪,逼走那些性价比不高的员工。所谓的“效率”,说白了就是用更少的人干更多的活,把员工榨干为止。这种“效率”,真的值得推崇吗?
高学历≠高能力:技术转型就能拯救保险业?
年报还强调,保险公司都在向技术型、专业型转变,员工学历也越来越高。又是老一套的“人才升级”叙事,听着就让人反感。
“人才升级”的幻觉:高学历泡沫何时破裂?
研究生遍地走,博士不如狗。现在保险公司也开始拼学历了?新华、国寿、太保、人保的研究生以上学历员工都在增加,总共加起来两万八千多人。看起来很唬人,但这些高学历人才真的能给保险业带来质的飞跃吗?
我看未必。高学历不代表高能力,更不代表高素质。现在很多研究生都是混文凭,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少之又少。保险公司花大价钱招来这些高学历人才,难道指望他们去忽悠客户吗?还是指望他们能搞出什么颠覆性的技术创新?恐怕最终只是养了一群只会写PPT、搞内斗的“精英”而已。
人保的豪赌:砍营销,真的能搞出技术奇迹?
人保这两年大刀阔斧地“砍营销,搞技术”,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了不少。人保集团总资产、营业收入、净利润都创了历史新高。看起来很成功,对吧?
但我总觉得这有点像一场豪赌。保险这行,说到底还是靠人脉、靠关系。技术再先进,也得有人去推广、去销售。如果把营销队伍砍掉了,谁来卖保险?难道指望那些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去扫街发传单吗?
人保的豪赌,要么成功转型,成为一家真正以技术驱动的保险公司;要么彻底失败,沦为一家空有技术的“僵尸企业”。
涨薪的真相:饮鸩止渴的短期刺激?
年报里最吸引眼球的,莫过于保险公司员工涨薪了。平安人均薪酬最高,新华涨幅最大。整个行业都在涨薪,这似乎是个好消息。但仔细想想,这背后隐藏的危机可能更大。
利润暴增:谁的盛宴,谁的危机?
五大险企全年合计归母净利润暴增,多家公司净利润创历史新高。保险公司赚得盆满钵满,员工自然也能分一杯羹。但问题是,这些利润是从哪里来的?
真的是保险业务突飞猛进吗?恐怕更多的是靠投资收益。这几年股市行情好,保险公司在股市里赚了不少钱。但股市的风险大家都懂,今天赚得再多,明天可能就会赔得血本无归。把员工的工资建立在不稳定的投资收益之上,这本身就是一种冒险。一旦股市崩盘,保险公司还能维持这么高的薪酬水平吗?
高薪诱惑:能吸引真人才,还是庸才?
涨薪确实能增强保险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。但问题是,能吸引来什么样的人才?真正有能力、有理想的人,不会只盯着眼前的工资。他们更看重的是发展空间、职业前景。而那些只为了高薪而来的人,往往都是些急功近利、缺乏责任心的庸才。
保险行业需要的,不是只会捞钱的庸才,而是真正能为客户着想、能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的精英。如果只是靠高薪来吸引人才,最终只会把整个行业引向歧途。
尾声:企稳?寒冬依旧!
年报的结尾总是充满希望,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。内勤人数企稳了?涨薪了?这些都只是表面的现象。保险业的寒冬,远未结束。
被掩盖的真相:保险业的未来在哪里?
保险行业面临的挑战,远比年报上显示的要严峻得多。人口老龄化、经济下行、监管趋严,每一个因素都在蚕食着保险业的根基。
代理人模式已经走到尽头,技术转型又面临重重困难。保险公司到底该如何突围?
靠忽悠客户,靠压榨员工,靠玩弄数字游戏,这些都只是饮鸩止渴。保险业真正需要的,是回归本源,真正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。只有这样,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,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。
保险业的未来,不在于华丽的年报,而在于脚踏实地的行动。
本文 timi45.com 原创,转载保留链接!网址:http://www.timi45.com/post/1775.html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